人之初,性本善。《三字经》这句开首语,是教人向善的。教人向善总归是好的。
可是这话经不起推敲,所以向来疑之者颇多,乃至有人性本恶、不善不恶的辩驳。究竟人之初本性如何,人们只能依靠揣测,想像远古之人的品性。如此推测人性,总是难有定论的。然而我们可观之于动物,时善时恶,善时嘻戏,恶时斗狠,或许可以约略知道人之初的品性,远非“本善”、“本恶”那么简单单纯。
倘若人性之中根本没有善的元素,那么教人向善则违背人性,人人就会自心底痛恨之。而人们对于向善的教导总是不排斥的,可见人之本性中,确然是有善的元素的。然而人性中善的元素似乎很不充沛,所以教人向善的事业一直处于未竟的阶段,教人向善者从古到今世代相沿孜孜不倦。
在我看来,人性中善的一面既来源于本性,也有着生存的功利目的。你对他人善,其实是希望获得善的回报;如果更多的人呈现出更多的善意,那么仇恨和冲突就会减少。所谓“善有善报”,所谓“人人都献出一点爱,世界将拥有更好的明天”,也隐约透露出这样的一些意味。
大家都知道“善”的好,可是行善有时有成本,做恶反倒有收获,于是便有“伪善”,假善人也。高妙的伪善也是很有迷惑性的,甚至有几套理论也是可能的。“伪善”如果仅仅是不善也罢了,可是世上常有大恶而以善的面目出现者,貌似行善积德,其实拐人越货,不被戳穿捉牢便是慈善家。可叹可悲的是人性之中不只是善心不充沛,且逻辑和洞察力也是稀罕物,于是假善人招摇过市、堂堂皇皇地“行善”常常赢得敬仰和崇拜。
与“伪善”相反,世间也有“伪恶”一物,人们也须看得穿。人性中善的元素并不总是可以自由呈现的,在一些环境或者情境中,人迫于外在形势,不得不掩藏起自己本性中的善意,甚至必须呈现出其不愿呈现的恶意、大恶。“伪恶”对大家都不利,从长远或者根本上而言,对“伪恶”者也不利,但在很多时候,我们都可以看到“伪恶”的流行,像烈性传染病一样令人惊悚。人性的这一奇怪侧面,更值得放在社会历史的大环境中去研究,分析其成因,研究其祸害。因此我对于势不两立的一些纷争,常常并无热心,因为很多“恶”是“伪恶”。当然,“伪恶”绝非善行,它站在恶行的行列里。
一段时间以来,在无意之中屡屡亲切感受了他人之善意。感动于人们总是在可能的情形下乐于示善,庆幸于“人之初性本善”的教导处处有迹尚无绝嗣,原意是要记录下那些动人的点点滴滴,给生活渲染一些色彩与光亮,或者说,让自己在阳光之下更加阳光一些,可惜落笔之后还是东游西蹿,舍弃了那一幕幕动人的小故事、小细节,虽是大遗憾,却也只有如此结尾了。
2016/10/10
(版权声明:本文作者为理性是文明的根/上海律师郭军,未经书面许可不得转载,经许可后转载请保留本版权声明。侵权必究。北京盈科(上海)律师事务所郭军律师,刑事和经济专业律师,法治文化与社会文明研究者。个人网站:www.guo64.com)